「三色回收桶」於1998年推出,目的是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,讓市民養成廢物回收的習慣。現時全港有近18 000套三色桶,分別由多個政府部門管理。環保署負責管理市區和鄉郊路邊的1800套三色桶,當中約800套位於市區,1000套位於鄉郊。署方於今年6月起逐步移除市區的路邊回收桶。截至今年10月底,該署已移除市區內約300套路邊回收桶,預計今年年底前可移除市區內剩餘的500套回收桶,明年三色桶將絕跡於市區路邊。
環保署表示,該署早前推出各項改善「三色回收桶」的措施,包括增加容量、貼上二維碼方便市民通報回收桶滿溢,以及在桶身貼上「我唔係垃圾桶」等提示幫助市民辨識,但回收物的數量和質素仍遠遠不及「綠在區區」,反應其支援社區的角色已逐漸減退。因此署方已於今年6月起逐步移除市區的路邊回收桶,並透過現場宣傳推廣活動和張貼告示,鼓勵市民轉用附近的社區回收設施,期望能提升整體回收數量和質素。
環保署稱,署方近年持續推廣新一代社區回收網絡「綠在區區」,現時已有11個「回收環保站」、32間提供夜間自助回收服務的「回收便利點」,以及逾120個以街站形式運作的「回收流動點」。這些回收地點接收至少8種常見回收物,包括玻璃、塑膠、廢紙等,2021年「綠在區區」的回收量為路邊回收桶的10倍以上。
有環保團體表示,隨着「綠在區區」陸續投入服務,可以理解環保署移除部分回收桶的做法,但署方在行動前應先諮詢公眾,否則會對部分居民造成不便。環保團體亦表示,移除路邊三色桶後,會有更多市民需要使用社區回收設施,因此建議環保署繼續增加社區回收設施服務地點,並加強晚間和假日的回收服務。
資料來源:東方日報、明報(2022年11月27日)
資料整理:教育出版社編輯部